地区招商 北京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江苏省 安徽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重庆市 陕西省 甘肃省
一粒倔强向上不停息的“种子”——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
浏览次数: 0 次 发布时间:2020-02-14

一生献身农业科研 只为一粒种子的不断创新

  毕生都在跟一粒玉米种子“较劲”,是因为李登海清楚地意识到:“发展的核心是创新,只有创新才能支撑企业越走越远,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住脚。”他常说:“创新是根本,质量是生命!每年秋天,在这个收获的季节,看着产量年年突破,真是比看着孩子娶媳妇都乐呵。”

  经常鞭策自己“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”的李登海坦言:“之所以用‘向上冲’这个词,是因为相对于平展型玉米而言,紧凑型玉米叶面是向上冲的,这是对我所研究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最直观的描述,也是对我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。”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,他不间断地“拱”了43年的玉米地,让自己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,向上冲!正是这股子倔强、不停向上的冲劲,让他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、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、1个中国春玉米高产纪录。43年来,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:“为国育种,冲向世界!一直向上冲!”也正是因为这个信念,让他走上了一条创新的艰辛路。

  中国有句老话:民以食为天。对于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经历过饥荒年代的李登海来说,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意。1966年,初中毕业回乡担任农科队长的李登海,就曾想过利用科学种田,多打粮食,吃饱饭,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。直至1972年的一则“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,而创造这个纪录的是美国的农民华莱士”的消息彻底触动了他,因为当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公斤,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—10倍!李登海不断地问自己:“美国人行,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?”毛主席曾经说过:“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,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,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。”他坚信:美国农民能做到的,中国农民也同样能做到!并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: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,赶超世界先进水平,为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!

  高产攻关,任重道远!面对中国地少人多的现状,李登海清醒地认识到,要在粮食生产上有所突破必须走提高单产的道路。当时在国内,仅有少量的资料可以参考,但具体怎么做,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。怎么攻关?如何开创玉米的高产道路?只能靠自己探索!鲁迅先生说过,“什么是路?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,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。”从1972年到1979年,近8年时间里他选用了国内100多个优良杂交品种,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、不同的密度、不同的施肥方法和不同的施肥量不间断地进行高产攻关试验。

  在中国北方地区,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,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,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。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!为了加快育种速度,1978年10月,李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,他们一批培育7批,一批培育3代,把1年掰碎了当3年用。在海南荔枝沟落笔洞育种初期,他们自己砍柴做饭,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,住着黎族的茅草房,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板床,点的是煤油灯,条件之艰苦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。每一年,他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一株玉米,期待着它的每一次发芽、抽穗、结果。在太阳炙烤着的玉米地里,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,平均每天要站立8个小时以上,临近玉米丰收的时候,要吃住在田间地头,常常是和蚊虫、毒蛇相伴。对于李登海来说,这是一年攻关拼搏、攀登玉米高产高峰的最关键时期。

  然而,老天爷却常常和他们做对!就在玉米灌浆期时突然来了一场狂风、暴雨和冰雹,把他们一年的奋斗和希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。看着平铺、倒折的一地玉米,李登海眼泪哗哗地流下来,那种“肝裂心碎”般的痛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。这样毁灭性的打击,43年来有八九次,每次对他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!但他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、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中断过!

  海南育种37年,从家乡到异乡,从少年到白头,吃尽了苦,流尽了汗,遭够了罪,但也收获了希望。在海南育种的最初8年“抗战”中,他观察记录了上百万粒种子的栽培实验,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达到700公斤产量能力极限。要想实现高产,就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,选育叶片上冲、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。1979年,他育出了“掖单2号”紧凑型玉米杂交种,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.6公斤的新纪录。这一突破,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玉米亩产纪录,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了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。在实践中,他总结出了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种植密度、经济系数、叶面积指数等高产因素方面的五大突破。1989年10月,他培育的中矮杆、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“掖单13号”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,亩产1096.29公斤!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!它的成功,为我国的玉米高产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,提供了品种的支撑,也开创了我国一亩地可以养活四个中国人的新纪元。2005年,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“登海661”,创造了亩产1402.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,再次登上世界玉米高产巅峰!2013年,他选育的紧凑型高产早熟杂交玉米新品种“登海618”亩产达1511.74公斤,创造了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。

  李登海,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成长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,他用自己的双手在一步步拉近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距离!

  育出好的种子是他的理想,而把好种子推广播种,给农民和国家带来实际效益,是他理想之上的意义。上世纪80年代,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也更加坚定了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决心。1985年,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,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,就这样,几个农民组成的“科技个体户”,历史性地站在了市场前沿,成为创新、创业和竞争的主体,迈出了种业产业化的第一步。1998年,他又成立了登海种业集团公司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。为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,他在全国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了32个试验站,选育的种子,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的43.5%。我国现在的玉米杂交种,60%多和李登海选育的自交系亲本有血缘关系。这几年,登海种子公司每年有5个左右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,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达1500多万元。正是看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,1996年,美国先锋公司在选择中国合作伙伴时,把登海种业排在第一位,并于2002年11月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。谈起当年出访美国,先锋公司为了迎接他升起了五星红旗。李登海自今都非常自豪:“这是美国人对我的认可,更是对中国的尊重!”

  回顾40多年高产攻关的长征,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,始终坚持“科技创新不止,国家利益至上”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,把1年当3年用,选育出了118代、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,89个通过审定,获得11项发明专利和102项植物新品种权。而做为一个农业科学家,在科研的道路上,他始终秉承:不向国家伸手要钱,自发承担科研费用,以科研养科研的理念,40多年来,先后累计投入2亿多元研究经费,所创的科研成果却无偿的献给他最爱的国家和农民兄弟。其中不乏有很多科技成果有获奖的机会,却一再错过申报时机,而他全然不在乎,在他心中,培育出好种子是根本,农民得到实惠是目的,评奖不评奖并不重要。

  66岁的年龄本应颐养天年,而对李登海来说,高产攻关的路还很长很长。目前,他正在主持“十一五”国家科技支撑计划——超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,此项目将使玉米育种科技创新再度提升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面对未来,他豪言:“争取再为国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0亿作贡献,我有这个能力!”

  这棵永远向上冲的玉米,一直努力着奉献着,心中的豪情壮志从未消失,正如他喜欢的一首《三百六十五里路》里唱的: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,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!

  矢志不渝、坚韧不拔的“邻家大叔”

  40几年如一日的重复做着同一件事情,凭的是对祖国种业的热爱和坚守,是科学家的高贵情怀。为了研究一颗改变世界、支撑农业发展的种子,他37个春节都在海南陪种子过,却置高龄老母于不暇,以至于至今提起过世多年的老母,他仍心有愧意而黯然泪下。然而,他对种子的热爱又超过了自己的生命,曾经一次突发的脑梗塞差点要了他的命,在救治了2个多月后,被医生嘱咐静养的他,又一头扎进他的育种基地继续着他的科研。

  身边的人这么评价他:他是玉米“痴人”。他的概念里只有“玉米时间”,没有“北京时间”。深夜跟他的玉米“宝贝”在一起,能听见“宝贝”成长抽节的声音,并根据声音判断它们的成长速度。如果跟他谈玉米,他能从玉米根讲到玉米叶,聊个几天几夜都有话题,谈别的,一会儿他就能睡着。身为“中国科学家”首富,他坐飞机从来都是买打折的经济舱,哪怕人大代表的身份可以免费坐头等舱,也从来不坐。衬衣都是五六十块钱的,吃的都是粗茶淡饭......从来不肯浪费一分钱,但投资搞科研却又一掷千金不眨眼。

  “玉米达人”为农民带来的切身收益

  莱州当地的种粮大户戚增荣深有感触地跟记者介绍:“今年是我承包土地的第3个年头,最初是摸索实验阶段,第1年种了二三十个品种,第2年淘汰至七八个品种,结果这年遇上了大风,玉米倒伏,种这七八个品种的二三十亩地全部损失了,只有登海618种子一点问题没有。”

  “对我来说,产量就是效益。选登海种业因为它是知名品牌,表现稳定,再是登海种业的创新意识,会不断研发新品。登海618是紧凑型的,抗倒伏、收成高、产量大、生长周期短、淀粉含量高、营养价值高......所以,今年我的300多亩地就只认登海618了。”戚增荣如数家珍地继续跟记者聊着登海618的好:“去年登海618的亩产量是1930斤,较登海605一亩地多产了500斤,按当时市价1.08元每斤,我就增收了15万以上,今年再下下力气好好管理,我估计达到2000斤没问题。”

  谈到对李登海的认识,戚增荣有他的独到见解:“小时候是听着李登海的故事长大的,这才刚认识他两天。以前总以为他是搞管理的,佩服他的经营管理能力,把一个民营企业做成上市公司。通过这两天的接触,我才发现,其实他是技术型的,讲起玉米的播、种、收、施肥、管理......头头是道,我都听的着迷了,我觉着应该叫他‘玉米达人’。”

  成功路上没有捷径 每个人都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

  曾经,美国担心21世纪的中国养活不了这么多人,但“南袁北李”的种子改变了世界,养活了我们,支撑了农业发展,让中国从农业大国跨向农业强国。

  从农民成长为科学家的李登海坦言:“成功路上没有捷径,创业要有目标,但这个目标绝不是享乐。像我这样的农民都能把事业干成,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能干得比我更好,社会上很多光辉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,如今的青年要抓住现在难得的创业机遇,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事业,实现自己的梦,实现中国梦,我做到了,你们也能!”